第六十六章:指婚(1 / 2)

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。

朱瞻墡很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构建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,因为那是不现实的。

黑和白都有各自的用处,不可能只留其一,既然不能只留其一,那黑与白的交界处势必会有不黑不白的部分存在。

所以,打从一开始,朱瞻墡就没打算要把沐家赶尽杀绝,毕竟沐家还要镇守云南呢。

什么?你说朱瞻墡自己就够了?

朱瞻墡可从来都没打算将自己困在云南,他还有别的地方要去,云南不是他的终点。

只不过,朱瞻墡不知道的是,早在他出发之前,老爷子就做下了一个决定,一个在朱棣看来是在帮助朱瞻墡,实际上却让朱瞻墡有些为难的决定。

……

顺天府,皇宫,干清宫。

虽然很忙,但朱高炽还是坚持每天早晚都来给他爹朱棣请安,每天都不落。

“爹,把沐昂的小女儿许配给瞻墡这个决定,是不是有些草率了?”

给老爷子喂完了药,朱高炽将药碗放到了一旁,带着几分担心地说道。

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就说过,朱氏皇族,无论是储君还是宗室,在挑选妃嫔这件事上不看出身。

意思就是无论你是官宦之女,还是农家女子,都是有机会成为藩王妃,甚至是太孙妃乃至太子妃的。

但实际上直到现在,大明就没有农家女子成为储君或者藩王正妃的先例。

妾什么的不算,因为和后世所理解的妻妾不同,在封建时代,妾名义上是男主人的后院之人,但在地位上却只比丫鬟略微高那么一点点而已,几乎无异。

其实也可以理解,毕竟是皇族,先不说政治联姻了,就说成为储君或者藩王正妃之后也不是在家里呆着就行的。

尤其是储君的正妃,夫人外交可不仅限於后世。

不过,储君的正妃在挑选时和藩王正妃的挑选标准也是不同的。

大明为了预防外戚干政,在朱棣之后就开始注重女子的出身。

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,在被选为朱高炽正妃的时候,其父不过是个副指挥使,还是在朱高炽登基继位后才赐侯爵。

如果说朱高炽娶妻的时候朱棣还是燕王,所以不能算,那还有别的可以佐证。

朱瞻基的两任皇后,第一任为胡氏,在被选为太孙妃的时候其父不过是个锦衣卫百户,甚至胡善祥能够入选的最大原因还是她姐姐在宫中当差,而不是家世有多出色。

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为孙氏,她成为朱瞻基太孙妃的人选时,其父不过是个主簿。

孙氏的家世并不好,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很好,因为她家认识当朝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。

但表面上她的家世算不上好,而且她能成为朱瞻基的皇后也不是因为她突出重围了,而是因为她入宫早,再加上朱家都是有名的情种。

如果不是朱瞻基的偏爱,宣德一朝的皇后就会是朱棣所指定的胡氏,而非孙氏。

所以,从储君正妃的出身和家世这一点能看出,明朝,最起码前期的明朝在遴选储君正妃的时候不会选出身太低的,但也不会选出身特别好的,甚至家中连个爵位都没有。

但藩王则是不同。

汉王朱高煦庶妃郭氏乃是营国公郭英的孙女,赵王朱高燧的正妃沐氏乃是黔国公沐晟的女儿。

由此可以看出,藩王的妃子出身明显要好很多,但有两点。

第一,这些妃子都是庶妃,至於朱高燧的妃子沐氏,一开始也是庶妃,后来由於朱高燧的正妃徐氏直到逝世也没能给朱高燧留下子嗣,而当时沐氏已经为朱高燧诞下一子,所以才被扶为正室。

第二,这些妃子虽然家世显赫,都是国公之后,但其家族所在地和她们所嫁藩王的封地相距甚远。